楼主 发布于 2016-07-28 ,22:38
一条朝圣的路        

——“丝路礼佛”记

来源:中国文化报

薛元明

    4月10日至23日,由华人德老师发起,邀请著名学者白谦慎和江苏省书协副主席王伟林及其他书家学者一行13人参加的“丝路礼佛”活动日前已完美收官,可谓为今年书坛一件深有意味的艺事。

    “丝路礼佛”看似一场简单的旅行,却因为与文化、历史亲密接触而具有深刻内涵。单就这四个字,每个字都与书法相默契、相呼应。如在书法考据中,需要抓住蛛丝马迹作为突破口,进而有超越前人的发现与见解;书法的取法学习需要循序渐进,层层抽丝剥茧,直至领悟真谛。“路”包含理想中的“丝路”和现实中的“道路”。书法需要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必须耐得寂寞,可独辟蹊径,但不能投机取巧;再者,书法是大道基础上的小道,技进乎道,一步步走过来,不能省略也无法跨越。“礼”是中国文化精神非常鲜明突出的部分,是中国伦理思想的基本概念之一。“不学礼,无以立。”前人强调“礼失求诸野”,面对当下这样一个浮躁而粗糙的社会,光怪陆离,变化迅疾的潮流风气中,失礼之处颇多,抽时间亲近古人、历史、自然、人文,无疑能够涤荡尘俗的污垢,更好地领悟历史文化。所谓“佛不远人,即心而证”。在整个寻访考察的过程中,除了时时能够得见真佛之外,更主要是“心中有佛”,借助礼佛的过程唤醒心中的敬畏。对一个书家来说,一生的书法修为,会经历一个缓慢而痛苦的过程,也许历尽狂沙求得金身正果,又甚至历经艰辛也一无所获,这一点非常接近取真经的过程。

    从地理形貌上来看,“丝路礼佛”的路线涵盖了西北地区的主要人文景点,诸如敦煌、麦积山、仙人崖、瞿昙寺、张掖丹霞地貌、月牙泉、鸣沙山、玉门关、莫高窟……仅仅敦煌藏经洞文书,即可称得上一座卷帙浩繁的古代图书馆。此外,这当中所经历的石窟、造像与书法关系密切,其中更有直接的取法资源,如武威汉简、敦煌写经和楼兰简书等,这些资料自近代被发现之后,便对书风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从中获益的书家不可胜数。汉简和写经之所以产生积极影响,进而成为新的审美接受对象,原因在于舒朗奔放、快捷急就的风格,这种以拙生巧的自然天趣与当代国人的审美意识变化极度契合,无论是现在还是以后,都会是非常重要的取法资源。甚至可以说,书法史中最重要的书体和文字发展变化的坐标体系,在敦煌都能找到。

    当然,此次“丝路礼佛”更是一次蕴含学术研究、人文体验、历史现场和心灵洗礼等在内的文化之旅。从中可以领略到中国悠久而深厚的文化在不同地域表现出极大的差异。中国大西北是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交汇点,不断出土关于东西方文化的考古资料,揭示了早在先秦时期就存在东西方的交往。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广大西北区域中不同民族之间相互依存又相互对抗,相互学习又相互争夺,相异的历史形成各自的文化,相同的艰辛迫使具备勇猛、进取、炽烈、豪放、自由等相近的气质。这种西北各民族共有的精神气质与文化特征,最终沉淀为这一地域文化的主体核心,顽强而鲜明。海上丝绸之路开通前,中国面向外部世界的前沿在西部,中华文明由河西走廊的千里通道,穿过敦煌,向西而去,走向世界,西部扮演着东西方文化交往的主角。中国文化的主要发展脉络自内陆而至沿海,汉唐盛世乃是西北曾经辉煌的见证,而今从江南到西北,这种“反向”的探索,正好是对历史陈迹的“逆袭”。从现代思维的角度来看,当代人对传统文化不断重新加以审视,这种由下向上的逆向思维所主导的程序,乃是极为科学的方法, 依据此种“创造性思维”,诠释传统文化精神,更容易把握其中的规律并接近历史真相。承载着梦想、寄托、敬畏和向往,借助“丝路礼佛”,寻觅古人的足迹,寻觅祖先的遗迹。

    这次旅程是寻找“美”的过程,更是一次净化心灵的过程。因为美,让个人的内心变得柔软而敏锐,通过美来感化和洗涤,去除因为身处商业社会而带来的疲惫和焦虑,远离功利,从而真正领悟书法的真谛。寻找心灵的故乡,就是作为一个文化人寻找在这个世界上的最佳位置。同时,这种包含着反思、检讨和追问等诸多要素的寻找,实际上是民族审美意识中潜在历史因素的觉醒,是对人世无限感和永恒感的对象化表现的把握,更是对书法在建立文化信仰中所发挥作用的全面思考。也心灵故乡的存在,意味着要寻找着文化的根,从而获得一种精神自由。

    此举亦是效法先贤。古人访碑,翻山越岭、风餐露宿、忍饥挨饿,对于艺术和学术的执着战胜一切。王阳明的心学思想中的“以心印心”即是说通过模拟前贤的举止,来体悟古贤在相似处境下的处理办法。今人,访古、访碑、访学,即是如此。但凡有临池经验的人都知道,印刷品字帖不如拓本,割裱本不如全拓,原拓更要结合原石,这样才会有更深刻、更真切的体验,在泼墨挥毫间体悟到一些细节,妙不可言。所谓的现场性即身临其境,没有任何读帖方式能够比得上这一效果;所谓即时性,就是针对很多在书斋中遇到的问题,即使苦思冥想往往不解真谛,一旦面对实物,灵感可能油然而生,一切困惑迎刃而解;所谓互动性,就是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己内心三种互动方式配合使用,避免单向思维所产生的局限性,不断涌现出新的灵感,从而有新的创造。季羡林曾经说过,人生在世要处理好三种关系——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己。具体来说,每个书家都是独立的个体,同时也是整个社会的一分子,当个人内心世界得到升华,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乃至与整个自然和社会的关系才会得到升华。“丝路礼佛”活动巧妙地把这三种关系浓缩在了一个文化旅程中。通过这种示范,可以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不断提升自我素质,进而形成一种良性的风气。

    人生即书法,书法即人生。书家要在每一幅作品的字里行间,书写各自的才情、修养、阅历和见识。但即使是专职书家,一生当中也不可能只有书法,而都要面对“功夫在字外”的真理,曾几何时,书家变成了一种“圈养”之物,满足于在书斋中自得其乐,却遗忘“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知行合一,人生才能进入高的境界。这样的“走出去”,书者开阔个人眼界和心胸,避免闭门造车、自我作古、固步自封。“丝路礼佛”的方式,无疑是一种极为美好的尝试。书法需要加法,不断丰富个人积淀,有阅历和经验的积累,同时也要坚持减法,不能增加过多的功利负荷。练习书法是一条朝圣的路,需要足够的时间和空间,需要多元的尝试,最终找到适合自己的路,而后坚定地走下去。此次所选路线主要在西北一条沧海桑田,见证了悠久的中华历史文明的路线,“丝路礼佛”,在领略历史沧桑感与厚重感的同时,可以医治个人易生浮躁之弊,让书法回到文化,回到历史,回到书法本身。

    (作者为书法批评家)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