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宝库 > 书法言论 > 写字课能助推书法教育吗

书法言论

繁星春水

  • 性别: 
  • 书法币 :9926
  • 心情: 还没分享心情.

浏览:2495  评论:0  发布时间:2013-03-14 ,22:09  

写字课能助推书法教育吗         

解放日报 

 ●主持人:本报记者 柳森

  ●嘉 宾:钱沛云(书法家、中国硬笔书法协会艺术指导)

  ●单靠个体的自觉,书法教育注定会日渐成为一种小众选择。 “精英化”依然能够出人才,但由于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书法作为文化传承的社会功能面临不小的挑战。

  解放观点:最近,教育部发布 《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要求从今年春季新学期开始,将书法教育纳入中小学教学体系。学生将分年龄、分阶段修习硬笔和毛笔书法。对此,不少人认为,这一纸通知,终于将多年来 “日渐被冷落”的书法教学再度拉回了聚光灯下,但对“写字课”能否真正推动书法教育并不看好。您怎么看?

  钱沛云:要回答好你说的这个问题,恐怕还是得先回答:如今的书法教学面临怎样的现状?该怎么衡量和判断?“日渐被冷落”这个表述到底准不准确?

  这些都是见仁见智的问题。之所以这么说,是由于书法教育本身所处的时代环境在发生变化,我们衡量它的现状、判断它所面临的问题的尺子,相应地也会发生变化。

  解放观点:您自幼酷嗜书艺, “写字”这件事,您已坚持了近50年。上世纪80年代以来,长期致力于书法普及教学。 1996年,被评为当时上海市唯一的书法特级教师。您如何看书法教学当前所面临的社会环境?

  钱沛云:在上世纪80年代正式投入书法普及教学之前,我主要从事中学语文教学。 80年代中期,在教育家于漪老师的提议与鼓励下,我进入当时的上海第二师范学校,希望能对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合格的人民教师有所贡献。为此,我专门研究了一套 “硬笔四步教学法”。一开始的首要目的,就是希望能更高效、更大面积地提高师范生的书写能力和书写质量。毕竟,在当时,在黑板上书写,是中国教师的一门必修课,是他们在课堂上与学生之间最重要的交流工具之一。所以,很多老师对它怀有很深的情感,板书写得不好,自己都会觉得有点不好意思,而且这也是学生对教师的第一印象。

  今天,我们之所以会有类似书法教育 “日渐被冷落”的感受,多少是拿现状跟它最辉煌的时候比。上世纪80年代,几乎每个中小学都长期开设书法兴趣小组,市、区少年宫各种书法班门庭若市,名师辈出,家长重视,孩子们喜欢。现在想来,这种 “书法热”多少得益于当时社会上的 “文化热”:人们慢慢走出物资紧缺时代,个人文化生活需求逐步复苏。

  解放观点: “拐点”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钱沛云:现在回过头来看, 1995年-2002年可能是最高峰。当时,正因为把握到了社会对于高质量书法教育的渴求,上海教育电视台邀请我主讲了30集电视教学片 《教你写一手好字》。此后多年,该节目在电视台不断滚动播放,配套教材一印再印。至今,每当我推出新的书法作品,或为读者开设书法艺术讲座,都有当年的 “小观众” “小读者”过来问候: “钱老师,我们是学着您的字长大的。”

  2003年,一位长期在北京工作的英国BBC广播公司新闻频道记者来采访我。他的问题是:当计算机汉字输入逐渐普遍,中国人还习字吗?差不多就在他的采访后,国内也开始了一波相当广泛的讨论。不少人内心都产生了一个共同的忧虑:键盘时代,写好字还重要吗?

  事实证明,过了没多久,电脑飞入寻常百姓家,我们的中小学教育全面信息化。越来越多的老师将电子课件的特长发挥得淋漓尽致,板书则写得越来越少。日常社会生活中,由于需要写字的机会越来越少,展示个人书写能力的机会也越来越少,人们对书法能力的重视程度不可避免地下降了。随着课业压力的加重,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家长愿意拿出来让孩子学写字的时间也少了。

  如今,依然有些家长十分重视对孩子进行书法启蒙,但相对而言,有一种“精英化”的趋势。也就是说,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书法启蒙成了一件需要教师、家长、社会各界携手呼吁、通力合作的事。单靠个体的自觉,书法教育注定会日渐成为一种小众选择。 “精英化”依然能够出人才,但由于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书法作为文化传承的社会功能面临不小的挑战。

  解放观点:在这样的情况下, “将书法教育纳入中小学教学体系”能解决什么问题?

  钱沛云:一是以课时固化教学任务,二是以教学实践带动师资队伍的长期建设。学龄前、初识汉字、由正楷逐步转行书,是孩子们由 “感受汉字书写”向 “体悟汉字书法文化”前行道路上的三个重要节点。一旦错过了这三个重要节点,让书法这一 “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在一代又一代国人心中蔓延伸展会成为一件越来越吃力的事。

  解放观点:近年来,汉字书法成为当代艺术家热衷的题材。在创新艺术表达方式之余,唤醒了公众对汉字文化的共鸣与兴趣。如何让更多孩子爱上书法?这些艺术创作上的实践,能否给我们启示?

  钱沛云:严格来说,在中国, “书法”包含两个意思。一是规范化的书写,另一个是艺术表现。也就是说,这两个目标虽然同属 “书法”,但它们之间的对抗、背离,比融合、互助要多。今天我们强调的书法教育,是指规范化书写,侧重于准确、端正、匀齐、整洁的基本要求,更偏重“工具”性质。如果没有这个 “童子功”作基础,来谈修养、艺术欣赏是空洞的。带孩子去接触新的表达方式,无疑可以开拓他们的眼界,打开他们的好奇心,但并非书法教育的主体内容。

  当然,书法教育的一大功能是 “学习转移”。作家王小鹰对孩子学书法的见解,曾经深深感动了我,所谈的正是这一点。她说, “我们并不奢望孩子成为书法家,而是希望她从小接受一些艺术的熏陶。以孩子天真稚嫩的心灵,面对当前社会的种种诱惑,要塑造他们健全的人格,艺术的熏陶是非常要紧和有效的一种素质教育的方法。”王小鹰从来不给孩子压力,在学习累了之余,女儿会说, “放松一下,让我来写一张字吧。”但据我所知,在每一个爱上书法的孩子背后,在兴趣成为他们最好的老师之前,一丝不苟长年累月的耕耘是必要条件。只有如此,所有的凝神屏气、濡墨挥毫,才有可能渐渐化作一种无形的春雨,丝丝缕缕渗入孩子们的心田。

共 0 条评论...

评论

评论

共0条评论
还没有人评论!


你还没有登录,请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现在登录>>